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汽车技术迭代加速、新势力竞争白热化、地方补贴政策密集调整、应付账款账期压缩……今年上半年,上市车企面临空前多元的产业变局。
从目前披露的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车企的财报来看,整体呈现分化特征,部分车企显示出“营收增、盈利降”的现象。新能源汽车依然是高增长的重要锚点,规模效应之下,造车新势力在销量狂欢的同时,首次冲击集体式的年度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A股上半年的“研发之王”被车企比亚迪摘得。行业主流判断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将从“百舸争流”的春秋时代,迈向“强者恒强”的战国纪元,在资源向头部聚拢的过程中,技术壁垒成为关键护城河,这将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含科量”继续走高。
新势力备战年度盈利
“内卷”是中国汽车产业上半年的关键词之一,价格战竞争模式下,“营收向上,利润向下”成为一些车企面临的境况。
上汽集团上半年营收2995.88亿元,同比增长5.2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21%。汽车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即便作为国内整车龙头,盈利水平也出现某些压力。新能源、智能化和海外市场成为公司寻求增量的重要抓手。
部分车企更是直接陷入“增收反亏”的泥潭。北汽蓝谷上半年营收95.17亿元,同比增长154.38%;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高达23.08亿元,成为A股上市车企“亏损王”。快速扩张销售渠道等因素,影响了公司业绩表现。
观察车企盈利情况的另一面,则是此前接连亏损、多依靠融资补血的造车新势力,正在集体迎来实现年度盈利的时间之窗。
零跑汽车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业收入达到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半年度毛利率创历史新高。凭借0.3亿元的净利润,零跑汽车首次达成半年度净利转正,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国内造车新势力阵营里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
找寻“第二曲线”
竞速压力之下,传统车企开拓找寻“第二曲线”的步伐不断加快。无论是北汽蓝谷旗下享界品牌推首款车型享界S9,还是上汽集团与奥迪携手布局豪华电动车市场,都是这一浪潮中的代表性浪花。
一些车企资产重组的步伐和力度,超出市场预期。日前,港股上市的东风集团股份宣布,将启动私有化退市程序;同时东风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的方式,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这意味着,东风正把资源、资本和战略重心重新聚焦在新能源主赛道上,以岚图为先锋,重新布局下一阶段的增长故事。
在找寻新增长曲线的过程中,海外市场布局是很多车企的共性选择。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体现了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抗压能力与竞争韧性。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小鹏汽车等车企,纷纷在全球多地投建工厂,从单一的整车出口迈向“本地化生产+全球化服务”的新阶段。
国际化背后有车企谋求做全球化品牌的考量。8月29日,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零跑虽然是中国车企,但是要做全球品牌,要发力全球级别战略产品。今年以来,通过与海外公司创新合作,零跑欧洲出海发展迅速。
技术是关键筹码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达44.3%。
快速增长吸引多方涌入,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玩家竞争愈发白热化,“排位赛”变化无常。今年上半年,零跑异军突起,转型纯电路线遇挫的理想汽车,则以20.4万辆的交付量位居第三。
这说明并非所有车企都能抢到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蛋糕,技术竞速、比拼升级,都已经融入中国车市竞逐的复杂格局。头部车企通过扩展产品矩阵抢占份额,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车企盈利水平的核心指标。
从财报来看,各大头部车企都在加码研发投入,为未来竞争储备技术筹码。
去年首度成为A股年度“研发之王”后,在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继续稳步加大研发力度,研发投入达309亿元,同比增长53%,比同期净利润高一倍。
从某种意义上说,强研发会对盈利形成拖累。蔚来汽车连续多年亏损,就与重资产投入换电以及研发强度较强有关。不过在技术高地成关键筹码的潮流中,众车企均表态将继续加码研发投入。
背后原因之一在于在半年改款、一年换代的节奏下,汽车“快消品化”明显。而中国汽车行业将从“百舸争流”的春秋时代,迈向“强者恒强”的战国纪元,市场集中度提升,资源向头部聚拢,技术壁垒成为关键护城河。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