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日前,鸣鸣很忙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24年,鸣鸣很忙门店GMV达555亿元,全年交易单数超16亿;截至2024年底,鸣鸣很忙共有14394家门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GMV计算,鸣鸣很忙是中国最大的休闲零食饮料连锁零售商。
鸣鸣很忙的最大优势在于产品价格。
鸣鸣很忙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向厂家买断经销权,再通过加盟模式实现渠道的规模化复制。由于去中间化、去经销商化,使得商品价格比线下同类产品便宜25%左右。
于是,靠着零食界“蜜雪冰城”的标签,鸣鸣很忙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强烈追捧。
但是,一切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我们认为,鸣鸣很忙在商业模式上存在诸多“诡异之处”。
首先是成长速度。
2017年,“零食很忙”成立;2019年,“赵一鸣零食”成立;2023年,两家公司合并为“鸣鸣很忙”。靠着合并,鸣鸣很忙一举成为“零食行业的巨无霸”。
在资本的扶持下,鸣鸣很忙开店明显提速。2022年至2024年,鸣鸣很忙新开加盟店分别为1089家、4715家和8083家。很明显,加盟门店以“指数级”狂奔。
老实说,“快”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鸣鸣很忙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必须要有足够的经销门店才能达到规模化优势。但问题在于,2023年两家公司合并,仅仅两年就寻求上市,资本为何要这么着急?加盟门店数量高增长是否掩盖了商业模式上的缺陷?
重点是公司的盈利能力。
跟蜜雪冰城比,两家公司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两家公司都主要面向“下沉市场”,对县城和乡镇依赖度高;比如,两家公司走的都是低价路线;再比如,两家公司99%的收入都来自加盟店。
但是,两家公司却又截然不同。
2024年,蜜雪集团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2.5%和39.8%,但是,鸣鸣很忙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只有7.6%和2.1%,属于是低毛利的“辛苦生意”。
原因在于,蜜雪冰城深入到产业链的上游,覆盖研发、生产到运输等多个环节,但是,相比之下鸣鸣很忙更多是通过规模效应提升议价权,赚中间差价。
当然,鸣鸣很忙也会向蜜雪冰城学习,让自己变得“更重”。但是,这也意味着盈利性再次发生变化,在该商业模式没有跑通前,无疑会让二级市场投资者承受巨大风险。
核心是公司的护城河问题。
在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合并前,双方曾在价格上“大打出手”,也正因为如此,才在资本的推动下最终合并。
用赵一鸣零食创始人的话说,“如果打下去的话,都是输家,没有赢家,杀敌八千自损一千”。可问题是,即便两家公司合并了、不打了,但是,市场竞争并不会因此缓和。
原因在于,食品饮料零售行业高度分散,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叠加行业进入门槛低,这就使得会有源源不断的玩家入局,并借鉴鸣鸣很忙“低价+下沉市场+加盟”的打法,甚至在产品品类上都可以借鉴模仿。
要知道,鸣鸣很忙本质上是零售商,品牌效应相对来说并不强。这就意味着,产品很难形成溢价,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对消费者来说,靠价格形成的优势,极有可能出现谁家便宜就去哪家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很难得到提升。同时,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排除零食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恶化的可能。
一句话概括,鸣鸣很忙的增长速度尽管亮眼,但是,差异化和护城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深。
截至2024年底,鸣鸣很忙的门店数为1.44万家,随着限量零食门店的密度越来越大,再往后的话,市场空间还有多大?
最后是产品质量问题。
截至2025年5月13日,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关于赵一鸣零食的投诉约有1169条,关于零食很忙的投诉约有658条,主要都是围绕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一方面,为了保持业绩高增长以及更高的市场份额,鸣鸣很忙需要开出更多的加盟店;但另一方面,追求性价比和产品品质之间的矛盾很难协调,尤其是在对加盟商的管理上。
所以,鸣鸣很忙似乎想趁着蜜雪冰城港股IPO的余热,赌一把大的,摇身成一家上市公司。那么作为投资者,你会买单吗?
(转自:泡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