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

董小姐塌了,“4+4”怎么办?

5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对于肖某被举报所引发的相关舆情,我委已成立调查组,联合有关方面对事件涉及的肖某、董某及有关机构等进行认真调查核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5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对于肖某被举报所引发的相关舆情,我委已成立调查组,联合有关方面对事件涉及的肖某、董某及有关机构等进行认真调查核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公众对协和“4+4”试点班的疑问主要指向两点:一是招录门槛是否过低;二是将原本八年或更长时间的医学专业学习全部压缩到四年,培养出的医生是否具备足够的临床能力。

多位专家指出,公众的疑虑,其实反映出我国医学教育多年来始终存在的结构性困境。

参考美国的医学培养模式

2019年,董某从美国巴纳德学院的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进入协和“4+4”试点班,成为首批17名学生中的一员。

当年的协和“4+4”试点班招生简章显示,申请者需满足几个“基本门槛”:第一,毕业于2018—2019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或Time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的大学。这份名单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董某毕业的巴纳德学院官网显示,该校为哥伦比亚大学的附属本科学院,课程资源和哥大共享,但同时也是一所独立的女子文理学院。第二,必须在本科期间修完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预科课程,共计至少66学分,生物学学分要求最多,至少要达到15学分。第三,在校期间平均学分绩点(GPA)不低于3.6(满分4.0)或排名在年级前30%。第四,需要2名医学相关学科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推荐信。

以上只是初审材料。初审通过者还要进行笔试和面试。从程序和要求看,协和“4+4”试点班的录取规则相当严苛。这一模式源自美国。美国高校不设医学本科专业,学医必须通过“4+4”模式,非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接受四年医学训练后,即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英文缩写为MD)。目前,除协和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2年就开始探索“4+4”模式。2005年,浙江大学创办“巴德年医学班”,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成”的精英培养模式。

与之对比,我国主流的医学培养“5+3+X”模式(即5年医学本科教育+3年专硕/学硕+3—5年博士),获得同样的博士学位共需要11—13年。

在美国,学医并不容易。医学院录取要求在本科修满一定的预科学分。张渡正在美国南部某医学院求学。此前,他在美国加州某顶尖大学读本科,专业是计算机和生物。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由于生物是他的本科专业之一,80%的预科课程都包含在本专业课程里。但如果是经济学、艺术等其他专业学生要学医,修满本专业课程之余,还要额外花时间修完医学预科课程。“正常修完要2—3年,非常辛苦。”他强调。为了本科阶段修完双学位和医学预科课程,张渡延期毕业了一年。

董小姐塌了,“4+4”怎么办?

展开全文

2024年6月28日,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图/视觉中国

美国医学院要求的预科学分通常在 37—50 学分。但协和对预科学分的要求比美国更高。医学生小梦同时申请过协和与上交的“4+4”项目。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很多想跨专业读“4+4”的学生都会同时准备这两所学校的申请,虽然上交对预科学分没做具体要求,但多数人会按协和的“最高标准”去修满学分。在她看来,“4+4”项目的招生对象,是那些对未来职业规划很清晰的年轻人。

2019年发表于《柳叶刀》的一篇文章中,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称,“4+4”能够遴选各种学科背景,让真正有志于医学、热爱医学的本科生投身医学,还能形成统揽各国、各高校、各学科精英人才学习和从事医学的机制。

一位了解协和“4+4”项目设计的医学教育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这篇文章原本用英语发表,同期以“补充附录”的形式提供对应的中文版翻译。“这种操作是很罕见的,就是为了让国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协和‘4+4’的本质。对中译版的每个措辞,王辰都仔细权衡,字斟句酌。”

协和“4+4”试点班的改革初衷,与美国开创“4+4”模式的底层逻辑非常接近。彭志勇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曾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危重病医学系助理教授,在美国接受过临床训练并通过了美国行医执照考试。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美国在本科后再开展专业医学教育,其出发点是:本科毕业生一般已二十多岁,心智成熟,对于是否选择将医学作为终身职业有更清晰的认知与抉择。在国内,很多高中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迈入医学教育的大门。一些人很快发现对学医不感兴趣又中途放弃,一些人虽然坚持下来了,但心中始终缺乏激情,“医生治疗的对象是人,需要特别慎重”。从这一角度而言,“4+4”的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是没错的,但必须有足够严密和高标准的筛选机制。

“敲门砖”的含金量被质疑

和美国一样,协和“4+4”试点班文理兼收,首批学生来自37所国内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院校。2019—2023年,项目共录取148人,其中理科专业128人,包括生物及相关专业104人,占比达70.3%;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理科专业24人。另有专业背景涉及园艺和植物科学与技术,以及西班牙语的学生。

这些数据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2024年发布的《协和医学院“4+4”医学博士试点项目:实施、成果与前景》报告(以下简称《协和“4+4”试点》报告)。小梦透露,相较而言,上交“4+4”学生中工科生更多,一些学生来自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这与两所学校对预科学分的不同要求有关。

“如果学分门槛设得过高,过于强调生物,就会带来(协和)这样的结果,这与改革希望寻找多学科背景人才的初衷一定程度上是违背的。”小梦说,“计算机学生本专业就非常忙,很难再额外修满那么多学分,但医工交叉是很有前景的一个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4年起,协和“4+4”将预修课程学分进一步提升到不少于70学分,对生物类课程的要求也从2019年的15学分提高到25学分。相比之下,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 2023—2024学年数据,美国医学生本科专业虽然理工科占比达87%,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生也占13%。从分专业的录取通过率来看,人文学科位居第二,录取率为51.8%,仅次于数学与统计专业的52.3 %,而生物学专业的录取率为43.4 %。

前述医学教育专家解释道,这是因为美国医学院申请难度极大,敢于申请的文科生一定是顶尖的、经过慎重思考的,通过率高也就不足为奇。

有专家指出,文科出身并不是学医的障碍。更关键的是,美国医学院选拔机制成熟,环环相扣,严谨公正。而国内公众对“4+4”模式最大的疑问,正是其选拔机制的公平性。

其中一个疑问指向了初审材料中的医学教授推荐信。有观点认为,这为有关系的“医学世家”大开了方便之门。但小梦说,拿到推荐信“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通过选修医学课程或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普通学生也可以接触到医学教授。

美国的“4+4”项目申请不一定要求推荐信须由医学教授撰写,但彭志勇指出,拿到医学推荐信“会加分不少”。他说,为了证明自己对从事医学职业有足够的信念感,在美国就读的学生会在本科阶段利用暑假,或毕业后专门用整整1—2年的“间隔年”去医院进行长期志愿服务,就是为了获得医生的推荐信。

彭志勇指出:“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对病人有同情心与怜悯心,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长期在志愿服务中接触到病人,医生才能观察到学生是否有这样的品质,也可以判断其个性是否适合做医生。我们在这方面强调得不足。”

协和“4+4”试点班选拔时也希望考查学生与医生职业的适配性。《协和“4+4”试点》报告介绍,面试环节包括多轮迷你面试(MMI)和专家面试,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医学职业的理解以及他们在知识、人文素养、医学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情况。

多位受访学生透露,迷你面试时间很短,主要考查申请者面对患者时的素质与表现。40分钟的专家面试环节,考官聚焦于两点:你为什么想学医?你能给医学带来什么?

“至少从形式上来说,协和医学院与美国医学院的入学要求几乎是一样的。”张渡说。但多位专家指出,美国“4+4”模式还有一个基本前提:所有申请者要参加全国统一的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MCAT号称“地狱难度”,淘汰率达90%以上。张渡介绍,MCAT满分528分,美国医学院的门槛差不多是515分,冲击顶校则至少要达到520分,绩点要达到3.9(满分4.0)。他当年的考试分数是522分。当然,MCAT也“只是敲门砖”。彭志勇总结,这是一种小规模的精英教育,成绩是一个起点。

有声音认为,中国“4+4”模式实践的问题,或许正出在“敲门砖”上。根据《协和“4+4”试点》报告,该项目笔试环节参照MCAT,由来自综合性大学和医学院的专业团队负责开发专门的复试题库,重点考查候选人的知识深度、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只有最合格的候选人才能进入试点班”。

多位专家对协和自主出题的难度能否与MCAT对标表示怀疑。笔试成绩是否真的“淘汰了”一批申请者,由于缺乏足够的公开信息,尚不可知。“MCAT是全美统一的规范化考试,国内‘4+4’模式正处于小范围试点,难以形成统一的试卷,但至少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选拔标准,选拔和考核必须公正严谨。”彭志勇说。

张渡的一个朋友放弃了美国顶尖医学院的录取,转而进入协和“4+4”试点班。不过,据他了解,协和“4+4”试点班的学生中,既有水平顶尖的留学生,也有实力存疑的学生。

此外,分析协和“4+4”历年招生简章可以发现,2019—2025年,协和“4+4”试点班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门槛逐渐从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扩展到前100名,2023年还增加了U.S.News排名前20名的文理学院。正是在这一年,巴纳德学院被正式纳入拟招收本科毕业生的院校列表。U.S. News2025年全美文理学院排名中,巴纳德学院位居第14位。

从2020年起,协和“4+4”试点班还取消了对绩点的硬性要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林剑浩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通过多种途径吸纳优秀人才,让真正有志于成为医生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医学培养体系是件好事。但核心在于,任何一个入口都要严格把关,确保标准清晰并得到执行。国内若要推广“4+4”模式,必须在制度设计中设置严格的考核与淘汰机制,杜绝可能产生的不公平或权力交易的空间。

“临床没学好,科研也没有做好”

除了招录存在的疑问,更重要的问题是:“4+4”缩短了培养时长,还能否培养出胜任临床的合格医生?

八年制的本博连读是协和传统的医学培养模式。这一学制下,前2.5年,学生在清华大学进行医学预科学习,主要是学习数、理、化、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是1.5年的基础医学理论学习,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从第五年开始,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包括临床课程、临床见习与实习,其中见习和实习各一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最后8个月进行科研,完成论文。

而“4+4”试点班的培养方案为:第一年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第二年开设临床课程,第三年和第四年为临床实践,其中第四年设有临床专科轮转、科研训练两个自选模块。此外,科研训练贯穿试点项目培养的全过程。

李俊然是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级的八年制学生。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4+4”相当于跳过了八年制最初2.5年的预科学习,将八年制学生5年半的学习内容压缩到了4年,“就理论学习本身,这个压力增加不算太多,我们八年制学生就一直在吐槽,觉得基础课可以进一步精简与压缩”。

多位专家指出,从临床角度,无论是哪种学制,在医学院期间的临床实习时间区别不大,并且都必须强制性接受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并通过统一的结业考核后方能成为正式的医生。“只要考核通过,就证明临床能力都是合格的,并不是学制越长,临床能力一定越好。”

接近协和“4+4”试点班的医学院博士杨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真正值得质疑的并不是“4+4”学生的临床能力,而是科研能力。由于只有四年,这些学生既要上课又要实习,还要做科研,多数人的科研成果不可能比得上传统赛道更多年头熬出来的医学博士生。

董某最早被质疑的“史上最水”博士论文,引用文献只有30篇,研究的正文部分只有26页。杨阳解释,传统学制医学博士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至少也要有六七十篇,正文部分大约要70页上下,“这才是正常医学博士的工作量”。

他进一步指出,协和“4+4”试点班毕业时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只需要一篇论文,中英文均可,文章类型不限,原创性研究或综述、病例报告都可以,“这是很多医学院校专硕的毕业要求,而且‘5+3’学制下,无论专硕还是学硕,毕业论文一般都要送盲审,但‘4+4’试点班的论文不需要”。

杨阳认为,“4+4”模式让很多医学生觉得不服气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科研能力没能达到博士要求,却和其他博士一样获得了MD学位。但前述医学教育专家称,如果“4+4”毕业后只授予硕士学位,就很难吸引到顶尖的多学科背景人才,这是改革的两难之处。

与此同时,“4+4”毕业生群体也正面临尴尬的境遇。一位了解上交“4+4”模式的医学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由于时间短,“4+4”学生的科研成果很难和其他博士竞争,毕业后的求职面临很大挑战。多位受访学生透露,近几年,有部分医院在招聘时倾向于不要八年制和“4+4”学生。

或许是考虑到这点,协和“4+4”模式在后续衔接上“打了个补丁”。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卢永平等人在2025年4月发表的《“4+4”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下简称《“4+4”改革探索》)一文中指出,协和“4+4”试点班学生在毕业后可申请进入临床博士后项目,完成规培的同时强化科研训练。

杨阳解释,这相当于给他们留出几年的缓冲,可多积累些科研成果。实际上,美国“4+4”模式不强制要求科研。张渡介绍,美国的学制是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到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进行初级轮转,第三到第四年去专科进行高级轮转,“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临床上,我还会适量地自发做一些科研,目的是增加竞争力,以便毕业后在住院医师阶段匹配到更好的科室,因为不同的科室收入不同,外科是内科的两倍,所以竞争性上有差异”。

致力于科研的美国医学生,则需要在完成“4+4”后再进行三四年的科研训练,以获得研究型博士学位(PhD)。”但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将二者混在一起,导致一些人临床没有学好,科研也没有做好。”彭志勇说。

前述医学教育专家也指出,MD在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只是一个“基础性学位”,是成为正规医生的前置条件,但中国很多时候对MD的要求却相当于美国的MD+ PhD,这是“4+4”模式陷入尴尬的根本症结之一。“美国的医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医生,而不是科学家,但中国无论哪种学制都好像旨在培养医师科学家,而不仅是合格的医生。”

李俊然发现,近四五年来,国内医学生“重科研、轻临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当年在临床实习,一周五天泡在病房里,早上7点就到,晚上5点多下班,每天跟着主治医生查房,把每个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细节都过一遍。现在实习的同学,无论是哪种学制,该上临床的时间,有人去做实验,或者到了医院却在看文献。有些实习生连给病人做心电图这种最基本的操作都会出错。”

李俊然认为,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病人不是按照教科书的章节生病的,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是最扎实的”。《“4+4”改革探索》一文也透露,协和“4+4”学生在临床技能、科研等方面略弱,在面向毕业班组织的师生访谈中,学生们表示,临床锻炼的时间不充分,缺乏扎实的基础,容易在后续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感到迷茫。

“三年规培已经是最低期限了,医学是实践性的学科,临床周期缩短了,以后一辈子的职业生涯都会有缺陷。”彭志勇说。但当下的现实是,一方面,医学生在规培时无法专心临床;另一方面,医院的带教老师也由于晋升的科研压力,无法专心带教,造成恶性循环。“真正能让医学生成长起来的关键,是带教老师是否把足够的心思花在学生身上。”李俊然说。

前述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由于缺乏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和专业资质考核,中国医生的临床能力通常以学历和论文来评判,导致中国的医学教育被学位绑架,并进一步扭曲了毕业后教育,“中国规培的含金量比学位要低,美国正好相反”。

多位专家建议,中国应进一步理顺医学教育中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否则改革很难真正有所突破。

(文中张渡、李俊然、小梦、杨阳为化名)

发于2025.4.28总第118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陷入争议的“4+4”

记者:霍思伊、牛荷

编辑:杜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vncw.cn/1786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