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深度还原达闼困局:融资54亿估值一度超宇树,为何裁员过半、发不出工资?

出品|搜狐科技作者|张雅婷编辑|杨锦人形机器人,一面繁荣,一面落寞。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张雅婷

编辑|杨锦

人形机器人,一面繁荣,一面落寞。

宇树上春晚“转手绢”,天工、松延动力等冲过马拉松终点线之时,也有这样一家机器人公司在“黎明时分”陷入泥淖。

独角兽达闼科技,估值一度超200亿、投资方包括软银、上海国盛、珠海国资等顶级资本,陷入破产欠薪风波。

有去年离职的达闼员工告诉搜狐科技,“离职就是因为公司发不出工资,去年5、6月走的员工工资都还没发呢。”企查查信息显示,达闼被执行总金额达到4316.4万元,黄晓庆也被法院列为限制消费人。

今年已经62岁的创始人黄晓庆,并没有放弃。4月22日,他衣着深蓝色西装,现身一场达闼与国华的合作沟通会,表示要先要考虑企业发展,再解决欠薪问题。“员工可以等一下,也不至于出问题。”

达闼的困境,也揭开了这个火热行业的残酷一角——企业普遍不能自身造血,能否活下去严重依赖于投资方。

“在这个市场上,足够卷才能活下去。”有机器人行业人士告诉搜狐科技,想拉到好的投资和融资,你需要拍出足够好的demo,这依赖于企业要有好的算法解决方案,而非只是简单做硬件的供应商整合。

还有从业者告诉搜狐科技,达闼的产品大多是外采外包,融这么多钱不知道烧到哪儿去了。

估值一度比宇树还高

两个月前,有机器人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与搜狐科技交流时感叹道,“赛道一热,就有人乱放卫星,曾立志要让机器人今年进入家庭的企业,现在已经快挂了。”

展开全文

或许是巧合,达闼的目标恰好是,到2025年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个家庭保姆机器人。

达闼明显过于激进的愿望未能如愿实现,公司自身也进入了“苟延残喘”的阶段。有报道称,在位于上海的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早已人去楼空。达闼也被曝出有意向卖出位于广州的办公楼,并且水电费已停缴。

搜狐科技近日走访达闼北京研发中心发现,现场只有容纳五六十人的区域,在工位办公的员工仅有10人左右。

深度还原达闼困局:融资54亿估值一度超宇树,为何裁员过半、发不出工资?达闼北京研发中心 ,图片来源:搜狐科技

黄晓庆则回应称,达闼鼎盛时期有800多名员工,现在还剩300人左右。“上海的员工确实现在比较少,因为上海的项目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如果你到北京、成都、天津,会发现不是人去楼空。”

达闼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在资本层面。投资人月月(化名)向搜狐科技回忆称,“三年前曾接触过达闼,人家那时候都瞧不上我们,他们也不是什么钱都拿,还要看机构背景,我们太小了。”

这与创始人的履历光环离不开关系。黄晓庆是通信行业老兵,他19岁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加入贝尔实验室,1995年与陆弘亮、吴鹰等创立UT斯达康并担任公司CTO。2007年,黄晓庆回国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一职。

达闼在2015年底刚成立就拿下了软银、富士康等投资的3000万美元,而宇树2016年8月成立仅拿到了来自个人的200万元。

两家公司成立时间相差不过几个月,宇树目前估值仍不高于100亿元。达闼23年C轮融资后,估值就超过了200亿元,一举成为了当时国内估值最高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

然而,宇树科技产品获得马斯克、黄仁勋等顶尖科技巨头创始人的认可时,达闼的技术产品却饱为外界诟病。

“达闼做出的硬件本体不能让投资人满意,在C轮之后就濒临倒闭了。”有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向搜狐科技吐槽,达闼最开始不是专门做人形机器人,后来赛道火了之后才开始做。

事实上,尽管从创立之初就瞄准了“云端机器人”这一颇具科幻色彩的领域,但2019年其递交的招股书显示,销售通信设备和卖云AI解决方案为其带来90%以上的收入。

达闼自己也表示,做机器人本体也是“逼不得已”的选择。达闼当时希望让机器人大脑“上云”,成为云端机器人时代的运营商。2019年前后,达闼才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本体,但推出的Ginger1、Ginger2、小紫XR4等产品并未掀起水花。

有行业人士向搜狐科技吐槽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达闼订单大多是外采外包的,不知道钱都烧哪里去了。

“某地领导说要给我30亿,最后只投了3.5亿”

这家累计融资金额超54亿元的机器人独角兽,陷入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融资没能跟上。

自完成C轮融资以来,达闼尚未开展新一轮融资。黄晓庆向搜狐科技表示,2023年以来,国内融资环境太恶劣,海外资本在退出,民营资本也乏力。

“某地方领导人说要给我30亿,但现在只投了多少?3.5亿。”黄晓庆吐槽,国内的资本没有耐心,不推崇估值过高的公司。

“美国的VC喜欢培养冠军,而中国的喜欢占便宜。Figure AI只成立了两年,一次性融资6.75亿美元,比我们十年的融资还多。”

而投资人月月对达闼如今陷入困境,并没有感到意外。她在22年接触达闼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感觉隐患很大。

“公司高管拉帮结派搞内斗现象很严重,一个创业公司把注意力都放在办公室政治上面,也就别指望能有啥作为了。”

她向搜狐科技坦言,从FA赚钱的角度,当年确实是好项目。但是从投资角度来说,跑不掉那就是个坑。

事实上,机器人赛道近两年在资本层面可以说非常火热。不过与达闼这样成立虽早、但并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相比,投资创业公司显然“更划算”。

据IT桔子统计,去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了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50亿元,不过天使轮和A轮融资的公司数量占比较大,分别为48%和36%。

黄晓庆曾透露,现在某明星机器人公司,资本在2024年初参投时,它的估值只有20亿元,而达闼那个时候的估值已经高达170亿元。

整个行业面临技术路线转折,强化学习、端到端等新一代AI算法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表现取得较大进步,也为部分公司的弯道超车带来了新机会。

有业内人士表示,达闼推出的双足机器人在功能多样性、运动态势和用户体验上与竞品相比存在差距,并且云端大脑和柔性关节的实际应用效果也未能得到认可。

人形机器人依赖“融资”,要足够卷才能活下去

达闼的倒下,也证明了市场的残酷性。

从行业来看,由于尚处于技术发展早期阶段,人形机器人企业普遍仍在亏损,企业经营依赖于投资方。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最新财报显示,其去年亏损11.6亿元,五年累计亏超50亿元,人形机器人去年只卖出了10台。智元合伙人姚卯青坦言,现在盈利确实有点挑战,仍处于一个重研发投入的阶段。

在行业处于绝对领先的宇树,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宇树科技的早期投资人赵楠透露,自2020年以来,宇树的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

不过,宇树的盈利,是基于王兴兴本人对硬件成本的把控、宇树在人形机器人的长期布局以及更大的销量规模带来的。

某机器人创业公司创始人曾向搜狐科技透露,王兴兴特别懂硬件,内部供应链老大给他汇报的时候,他一眼能看出来哪块有问题,哪部分成本能压得更低。

有机器人行业从业者表示,现在大部分机器人公司都是在烧投资。“大家先做出硬件达到量产,然后去拍demo、拍视频给投资方看,投资方看完之后决定是否投资,然后一直循环往复。”

在硬件本体层面,投资人关注的是,机器人本体的运动能力,包括关节电机的控制能力,还有自由度等,以及能否达到量产节点。

搜狐科技了解到,目前国内机器人工业供应链能力已经足够强大,大部分企业做硬件本体更多是做供应链整合,当然达到所有零件全自研的(芯片和摄像头除外),基本还是只有宇树和智元。

比如,电机和减速器是用来组成每个关节的核心结构,这是两个人形机器人中最基础的单元,做这个的供应链公司非常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更多相当于产品经理的角色,基于这些基础来设计机器人的结构。

而在算法开发方面,企业需要用自己的机器人本体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另外探索让人形机器人在一个场景区域完成任务。有业内人士告诉搜狐科技,“在这个时代下能够活下来的这些企业,其实核心还是要在算法的开发上,而不是在硬件的供应商整合。”

这也意味着,对于达闼这样的企业来说,做出一个机器人并不困难,但要拥有更好的运动表现能力,还是需要下不少功夫,尤其是在投资人越来越谨慎的大环境下。

当然,黄晓庆也没有彻底退出。最近,达闼与国华集团宣布成立港仔机器人,后者公告称分别于2025年及2026年筹集1亿美元及2亿美元的资金,供港仔机器人研究及开发产品。

在微信上黄晓庆的个性签名是“live long and prosper”,他还告诉搜狐科技,“我是四川人,天生乐观、不怕困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vncw.cn/1680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